中国家族企业的难题:为何富二代们拒绝接班?
发布日期:2015-02-28浏览:1258
现年70岁的彼得·库尼奥(Peter Cuneo)按理说不是那种能与中国扯上关系的人,但是在这个国家他却预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市场。五年前,库内奥以43亿美元的价格把当时濒临破产的漫威娱乐公司(Marvel Entertainment,又译惊奇娱乐)卖给了迪士尼(Disney),现在他来到中国展开了一次不同以往的旅程——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帮助中国人避免自己的个人财富外流。
库内奥和包括长江商学院在内的几位合伙人正在启动一个商业和领导力培训项目,目标群是来自中国“高净值家庭”的年轻人。(以下是我对库内奥和他的合作伙伴耶利米·施内的采访内容,后者在纽约一家家族企业咨询公司担任负责人。此次采访地点位于库内奥纽约住宅区的豪华公寓内,这里摆放着他收藏的一小部分中国古董。)
这个为期六周的培训项目是中国几个旨在帮助家族企业解决接班人问题的项目之一,学费为每人64,500美元。在过去,抱有类似目的的项目均有清华凯风家族传承中心(Tsinghua Kaifeng Family Heritage Center)和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Relay China Youth Elite Association)组织,前者是一家研究机构,后者是提供给家族企业继承人的网络平台。
在中国,处于这个问题核心之处的,是一个被称为“富二代”的群体。这个词本身就折射出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商业经营活动的繁荣,私人财富在这个国家的喷涌。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迅速跻身全球亿万富豪之列,其中一些人依然处在40岁出头盛年时期。然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传承家族企业和保护自己财富的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挑战来自与经济改革几乎同时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中国的富豪往往违反政策,缴纳巨额罚款,生育多个子女,但比起过去,家庭规模还是小得多,继承人的选择因此受限。考虑到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商界还无法争取到足够的信任,如果本就为数不多的几位合格继承人再拒绝接手家业的话,这就会变成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
“我曾经和浙江商会的负责人谈过。他告诉我,在浙江商人的子女当中,有七成正在海外留学,可其中一半的人不希望接管家族企业。”身为“富二代”的爱德华(Edward)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年营收达几十亿元的房地产公司。
爱德华回想起了一位浙江企业家(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前100位的富豪)的女儿在一次私下会面时说的话:“你让我来接管企业?你让我负责一家规模如此之大的工厂?我是一个女孩子,我应该在喝下午茶,逛街。那家工厂非得跟我有什么关系吗?”
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第二代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和商业模式,这是他们的父母几乎不曾拥有的奢侈品,这也正是导致摩擦和犹豫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一个通常需要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来建立客户群的国家,以及当其法律本身还远远不足以使一家企业远离政府腐败或者权力滥用时,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企业家似乎不愿意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做出这样的妥协。
著名案例当属饮料大亨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宗馥莉在加州先后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由于她公开表示不愿意与中国政府官员打交道,并透露自己认真考虑将其父亲的哇哈哈集团迁到国外,从而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中国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结构,尤其是淘汰资源密集型产业,给“富二代”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很多继承人眼下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他们要么将关注点从家族企业转移至一个新的产业,要么顶住盈利越来越难的压力在老路上寻找继续前进的方法。
由于中小型企业更依赖于利用廉价劳动力、土地或者其他自然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所以这种局面对它们而言显得尤为严峻。
刚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玛格丽特(Margaret)说,“比如,我家在经营的稀有金属开采和处理生意便是政府极力取缔的行业之一。相比2008年,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企业还在我们那个地区经营着,关停的企业里,大多数是因为达不到国家标准。”她的父亲在贵州省的一个县里拥有当地最大的稀有金属私营处理厂。
玛格丽特指出,她的朋友曾半开玩笑地把他们这一代人的时代叫做“并购时代”。她也认识到,很多中小企业将面临着生存难题。
“这个市场的潜力已然被我们的父辈挖掘殆尽。许多资源已然在我们这个时代耗尽,”她解释说,“我们的家族企业如今该如何谋生,以及去哪里寻找新的增长空间,这将是我们很多人面临的问题。”
由于中国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现成解决方案,一些人开始到其他地方去寻找答案。去年,接力中国青年经营协会和英中贸易协会(China-Britain Business Council)为年轻企业家们组织了一次参观英国家族企业的考察活动。
同样,库内奥和他合作伙伴的项目将邀请那些来自历史悠久的美国家族企业的高管,比如Pitcairn集团,这个多家族办公室成立于1923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传承了六代人。该项目还能让中国学员根据自己的选择,近距离观察某个行业一家美国企业高管的日常工作。
对于想法实际的中国人而言,仅仅交流接触或许还不够。“从长期来看,在这样的培训项目中建立关系会产生重要的意义,但在短期又会获得什么样的回报?”玛格丽特琢磨着,“为了物有所值,我必须了解,有哪些参与其中的美国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和对中国市场的期望能够与我的情况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