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告诉我们的功夫修为
发布日期:2015-11-11浏览:1210
2012年10月1日讲于智勇文化学院第7期智勇闭关营?
蓝晟?
今天下午讲一下《管子》,题目叫《管子》告诉我们的功夫修为。
我们讲《管子》和社会上一般性的讲解《管子》不一样,是围绕如何练好太极拳来展开论述的。对练太极拳意义不大的,我们少讲一点;对太极拳修炼有帮助的内容我们多讲一下。
从全世界来看,管子应是排名在前十名的政治家。管子是齐国的宰相,他的所作所为使国家很快国力强大起来,他治理国家的思想、修身的修为集结成《管子》一书流传于世。
《管子》现存76篇。我们今天只从《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白心》中选几个片段来讲述,这四篇被称为《管子四篇》。
从《管子》一书提炼出的这四篇,抓住了整个《管子》的机要——枢机和心要。
《管子四篇》影响特别深远,有学者认为《管子》最早提出了心学概念,也是最早提出元气论的人。
心学后被王阳明发扬光大,建立了心学体系;元气论逐渐影响后世的修道学说、中医和、儒学。
中医、儒学、道家、治理国家的学问,都特别凸显元气,形成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关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从哪里来,古代的中国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水,崇尚水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一个是气。
气的思想逐渐变得广泛、深入。因为水是看得见的,表达出来有所局限,很多东西讲不清楚。元气则能把很多事情说明白。
《管子》元气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管子不仅仅是在学术思想上有贡献,在做事业上也有很多功劳——事功很大。
在学《论语》之前,我们先让大家学一学《管子四篇》。因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管子四篇》正是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是它最重要的思想刻度。
《论语》是洒扫应对的一门学问。有了修身的功夫再读《论语》,洒扫应对的基础就不一样了——洒扫应对不离开修身。
《管子四篇》有很多版本。我们选了七段,用的是通行本。我们读《管子》,虽然有些地方和流行版本不一样,我们应当注重记忆,舍其词汇中的不同。有的时候特别强调准确率并不合适。
韩美林发现《新华字典》中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物的批注是很不合适的。它解释「狼」是大自然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狼身上哪个地方可以治病,哪个地方可以吃;鹿,可以做药,全是围绕着人的欲望来解释的。
所以,我们要离名觉相,走内求为要、修身为本之路。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管子·内业》)
我们讲《管子》四篇以太极拳为基石。「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这句话告诉我们大自然中存在着「精气」。万事万物由于有了「精气」才能生长发育。「精气」可以流通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并不是意味着现在所说的某一个鬼,它指的是流行于天地之间的天地精神,天地精神就是充盈天地万物,这才是真正的天地精神。藏在我们人身体里面的则是「圣人」。
甚么是圣人?通达的,内在圆融的,自我有觉性的人是圣人。这种能量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候,人就会有圣人的智慧。因此这个东西特别重要,它是真正的精华。
我们练功夫,如果能领会它的真实要意的话,就应该把它藏在我们身体里面,藏在我们胸中,让我们生出圣人的智慧。
如何生出来?我们认为应该用真正具有中华文化精髓的太极拳来往身体里充实。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太极拳被西方文化侵袭,不是真正具有中华精神的太极拳。
我到香港之前,有一次跟中央党校的于晓非教授一起讲课。于晓非正在学练太极拳。他问我,为甚么现在的太极拳和中国武功没有以前那么厉害。我说是因为丢了中华文化,因此也丢了太极拳的精髓。他问怎么办?我说先恢复中华文化,然后才能恢复真正的太极拳。
现在很多人建议太极拳要越标准化,陈氏标准化、杨氏标准化、吴氏标准化、孙氏标准化。只要提出标准化就是西方思维的起心动念,只要说「手心朝下、左腕」,说后面三前面七,前面三后面七或前四后六,这些表述自觉不自觉已西化了。
1956年国家体委召集专家编创二十四式太极拳,请苏联舞蹈专家指导。苏联舞蹈专家指导下编的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在编创过程中,已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抽掉了。
真正的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是甚么?神意气形。而管子正好讲神意气。如果太极拳离开了这些东西,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太极拳。练太极拳一定要练出能量和气,气一定要充足。各种事物有了这个气才有生机,它能生出万物。
道是生成万事万物的总的能量和总的规律、总的法则。人有智慧,先天授之,后天成之,身上一定有生出万事万物的总的能量。
「是故此气」中的气有甚么特点呢?
第一,有隐显之分;
第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显,有天地万物;
「杳乎如入于渊」意味着精微、幽静,看不清摸不着。
「淖乎如在于海」意味着要舒展开,展开的时候像大海一样广阔。
「卒乎如在于己」,卒乎是精髓荟萃的意思,它积聚起来存在身体里面,在生命的里面。
这四个把气的特点一下子还原了。孟子认为它「充斥天地」。要把这个东西充斥在自己心中,惟有修炼才能出来,然而它本身是天然存在的。
万物皆由于此而生。孩子成长就是不断增长元气的过程。一般孩子在13岁前会生六、七层元气,每生一次元气,孩子就会发烧一次,中医讲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蒸」。怎么把握这个气?用力量把它握在身上是没用,抓不到——因为无形无相,只可以用心意能得到它。
「音」通「意」,意的下面是一个心,上面是一个音,我们可以用心里发出的音来引它。心里要生出意念,然后才能得到。因此太极拳主要用意,用意才能调动、导引气之产生、滋生。
在这个过程中,练太极拳者需要安静地守着意识、形体、招式、招法,守住内在的性德才能得到它。
德,以前是得到的得,双人加器皿的十字,人要行走,有一个十字路口让你选择,人体的器皿要装心,德出而志出。用心的力量,智慧就会产生。
「万物毕得」,「毕」是代表合适的意思,万事万物恰到好处。我们练太极拳,把握心才能得到意。
心为令,用心来发出引令;意为帅,统帅着气的走向,气催动着身法、动作姿势的开合动静等——如何获得总的能量,这个过程在这一段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管子·内业》)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道充斥我们的形体,如果我们的形体没有道装载在身体里,形体就充斥不起来。
太极拳讲究拳功道一体。必须太极功、太极拳、太极道同时锤炼,才能把我们的形体充斥起来。
道为统帅,道含着功和拳,练拳练功就是为了修道,但是我们一般人固守不了这个道,就会丢失它。
丢了以后就不回来了,就会迷失我们自己。「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舍意味着我们有时候会消耗自己的生命,祸害自己的形态。道来了都没地方放。
道有甚么特点?「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它在心里,如果你去找形状是找不到它。连绵不断,和你的生命活动共同成长,人生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只是往往我们不知道。只要活着,道就每一刻都存在。
「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没有声音,但是自然成为了知识,自然在生命活动里面排序。我们练太极拳就是通过太极拳这个功夫来修道的。
修甚么道?修看不见的道,看不见形状,听不见声音,却不断滋生,让你生命获得更好的优化的过程。
这一段特别重要,我们说修道修甚么?就是修前面所阐述的内容。真能把它修出来,悟出来,察觉它,你就是得道高人。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管子·内业》)
这里面「一物」、「一事」、「执一」都一样,指的是精神专一、意念专一。
如果我们持久地做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会达到神妙的境界。
如果在做事情的时候,能把握事中的变化,这就是智慧。
从功夫角度是混化,太极拳讲的是阴阳之机,动静之机。练太极拳的时候能把握它的变化之机谓之神,能把握整个事物的变化是有智慧。整个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有化和气,不管事物中如何千变万化,气是不变的。如何千变万化是靠智慧,这叫「化不易气」。不管在哪里,我们练太极拳一定要有思想,因为气是不变的。有的人说练太极拳一定要在公园练,有的人说练太极拳必须接着地气练,有的人说必须对着花草树木练……按照「化不易气」的思想来说,任何地方都可以练太极拳,因为不管地点发生甚么变化,气是不变的,志是不变的。
练太极拳,要想着气充斥于天地,往来都是精神。在哪里都有气的升腾。坐火车、飞机都可以练太极拳。
三十年前,我看了一部叫《姿三四郎》的电视连续剧,印象特别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看日本人拍的连续剧。姿三四郎的原形是嘉纳治五郎,嘉纳治五郎是柔道创始人,柔道之前叫柔术。柔术实际上是日本人的摔跤。姿三四郎拉着人力车,想着柔术跟人力车有甚么关系。后来,他拜一个和尚为师,师父问他「汝今能持否」,他就一回回问自己「能持否」。他得道的机缘就是「汝今能持否」。这个「汝今能持否」在于能不能把握这个一,能把握这个一才有真正无穷的力量。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能抓住一而且不丢失它,就能驾驭万事万物。在驾驭万事万物的时候要「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我们工作,要能驾驭工作,不被工作所奴役、所占有。
「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说,如果做一件事情持续做十几年会成为专家,持续而且努力精进做三十年就能成为大家——关键在于执一不丢。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在北京时,他总根据能否攒钱来选择自己做的事情;过一段时间,他说现在流行卖坟,把坟先存着,过三年把坟卖了能挣一万块钱;过一段时间,他又搞按摩、理发店、买安利和松花粉……他激情澎湃做各种工作二十多年却没成功。他练功夫比我早,二十多年下来,什么高功夫也没有练出来。他东看看西看看,最后丢了自己。
所以说,执一才是最重要的。学一科扔一科,我们同时学七八科,始终在初级中级阶段,最后学了十多年还是没有长进。练功夫也是。
原来我自己学,我买了《武林》杂志,上面有莫家拳,我学了三招。第二期有醉拳,我又学醉拳——功夫一直出不来。后来我归一了,跟一个老师五年十年、二十年地学。我们学太极拳也是,不要贪多,多了会被拳所奴役。
「 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段话很重要。用在孩子经典诵读上,让孩子一直坚持背经,只管背,暂时不要解经。
执一有了以后,可以开悟。
没有执一,学很多东西反而开悟不了。
我们的松腰太极拳只有二十二式,每一式都可以重复练。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有二十二式、二十四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练完这个练那个,练了三十年也练不出东西。
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管子·内业》)
「抟气如神」。太极拳揉球的每一式,都在练抟气,把虚空之气、内在之气抟在一起,然后达到神妙莫测的地步。如果没有抟气,气长不了。因为气兼容于万物,生养于万物。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也是这个意思,把万物和我合在一起。要想把能量抟聚在一起,需要大量地揉球。
每一个动作先抟练,然后才能「一」。
怎样做到?要「执一」。
你能不能不求别人,也不求外界的东西,而让自己抵达?怎么办?思之。「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这句话特别重要,可用它来解释太极拳的创立,比方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观蛇雀的搏斗。张三丰看了蛇雀搏斗,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有一个神人教他一套拳。第二天他用这套拳斩杀了百余干扰他的人,然后创了太极拳。《管子》中说这是「精气之极」,是最精华的气达到极点的表现。据统计,人创造发明最好的时期是25~35岁,因为这个时候人的精气特别足。到了35~40岁,创造发明越来越少,因为体内的能量不足,也就是先天的气不足了。所以,最重要是实现「精气之极」。
怎样实现?抟气,抟了气放在身上。
「一意抟心」是指意念不要杂。练太极拳没有一个杂念叫「执一」,「抟气」和「执一」要同时实现。
怎样实现?四体要正,首先要做到身体正。为甚么让你们端身正坐,就是为了让大家能量充足。四体正的目的是使血气安定、均匀地匀布在身体里,没有任何的堵塞。
不要以为光练太极拳,把气抟在一起就是厉害。我以前学过南拳,南拳对练是第一招,左开步,对着这人的胸打一巴掌,然后这个人又打自己一掌。
我现在这么一抖,气就能凝聚——我们还要让气散布在身体里。不知道它在哪里,但可以感觉到精力旺盛。
有的人经常把气聚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大的气团游走,这对身体不好。我当年跟师傅学开车。我学开车的大师兄每天练气功,还会表演,看着这个球聚得这么大,而且明显可看到球在身体移动。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可以让气积聚起来,而不是匀布在身体里。还有大家看到硬气功表演,如砍头、砍背、砸砖等等,实际上,这些普通人经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做到,只要聚积能量,把它全聚到一处。
有一个特种部队的战士,他每天用头拍砖,退役后跑到我这里学拳。
他说总感觉气在身体,特别是在头部里着、闷着,我说因为气经常积聚在头,每天头部捱打,气必须往头部运行以迎接砖头的机打。解决办法:多练八卦走转。结果,几个月气就匀布周身,头部气裹、气闷的现象就解决了。
怎么办?让气血在身体里融合,心专一到极点。还要做到耳目不受到外界的干扰。
康熙教乾隆打枪时,乾隆特别安定,当年他刚刚6岁,就能做到枪走火而人不受惊。我们读书也是这样。读书的过程中也要安定、不受外界干扰。我练八卦走转时,任何人过来跟我打招呼,我微微点头示意,继续走,不停下来,不受干扰。
「虽远若近」是说那个事物虽然在很远的地方发生,我们感觉就好像在身边发生的一样。
我教孩子站庄时,就出现过这种神奇的现象。1994年,我教一个11岁的小女孩站庄。她后来说,感觉整个都跟外面连上了,就连外面空气的变化她都知道。特别神奇的是,她一安静,满脑子都是油画。她问我为甚么会这样,我说安静以后,原来记忆里最深的东西就在头里面凸显。我问她昨晚干甚么了?她说在舅舅家看了一晚上的油画。
第二天站庄时,她满脑子都是卡通。她告诉我,前一天晚上看电视上的卡通片了。人在特别安静的时候,就会浮现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考试也是一样。不要着急做卷子,先端身正坐,拿到试卷后看一遍试卷,然后想怎么回答,答案一下子出来了。
有一次,我在黑龙江的一个地方教拳,那里的老师素质差,考试出书本上的例题。一个小孩发现是例题时,一闭眼,书上的答案就自动出来,他就照着脑袋里的记忆抄。
我们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灵明之心丢掉了,听课的时候走神了,被干扰了。
如果总被干扰,灵明的东西就没有了,未来学习会很辛苦。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上》)
这一段继续深入讲道。道是无形的,怎样感觉到它?能「化育万物谓之德」一个是无形的提供了能量,但又要运化万事万物。
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中特别讲究的一些东西,譬如说「君臣父子,人间之事为之义」,意思是上下级、父子俩之间互相交往交流,都一个道理——义,乃恰到好处的去做应该做的份内事。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或亲近只是因为血缘关系的亲疏也是一个礼、道理。
「简物小大一道」,简单的简,物代表繁杂,小大,不管是「小」还是「大」,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实际上都是「一」,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一体,没有区别。
比如练八卦走转,先从简单的开始,后来有十五种心法、十五个步骤,十五种和十五个步骤是繁。简单是不是八卦走转?是。后面的很多心法是不是八卦走转?还是八卦走转,他们是一个东西。
练太极拳,我们的动作不管是开展还是紧凑,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我们把握这个道,把握「一」就好了。
在这个道理中,世界上有惩有罚,都是为了让你掌握一。有时候罚也是奖励,通过这个方法让你记住。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告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管子·心术下》)
「形不正者德不来」,这个德是道德的德。身体不端正,气就会偏,气会偏就不会养你身体。
练拳练功夫第一件事是调形,因此每一次练拳之前,都会站无极庄,百会上领,下颌回收,两手自然下垂,都是为了调形。但调形不是目的,调形的目的是让气在身体里生发。
「中不精者心不治」,「精」有版本上是「经」,据郭沫若考证是「静」,内在安静,心就能舒妲。
「正形饰德」,要正形修自己的德行,通过形体、调息来修。调息怎么修德呢?心里面不要有杂念,万物会恰到好处地和合共生、「翼然自来」。比方我们想蓝天想体内,想蓝天和体内,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连绵不断,丰盛充沛地进到我们身体里面。
「神莫知其极」。形体调整的好,功夫越来越精进,愉悦感、充实感就会越多,道理也会明白了,了了在心。
为甚么导引练无极庄时说「蓝天白云,特别快地进入身体里」。说的特别快,念头也要跟上,否则,人家天地之气还得等一等——怎么过去?词没了、意念也没动,天地之气就不来了。天地之气,是旋转着来的,像云彩、旋风一样来也不一定对。因为它是连绵不断,密集如海,又旋转又翻滚,又起伏又倒腾地进来,特别丰盛饱满地进来。这个特别神奇,可以察知天下所有的事情。
「通于四极」,四面八方很多事情都能了解。据说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也是四十不惑。孔子四十岁之后,很多功夫都修出来了。
四十之后,孔子无所不知。有人说洞里跑出一只羊,问孔子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不对,应该是洞里跑出了狼。孔子一想就知道。你们也要好好修,修到一定时候就可以察知万事万物。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从小文武双修。他五岁前不会说话。每天听爷爷读经,五岁一开口说话,满嘴都是经典(所以家长们不用特别着急,只要把氛围给小孩,小孩自然就学会)。7岁的时候,格物致知,格了七天没有格明白。后来王阳明发现「格」是格自己的杂念来修自己的自身,是格身体里的物欲、妄念、杂念。王阳明13岁时跑到内蒙古练武术、射箭、骑马,绘制了蒙古的地图。在长城时来了两个蒙古敌人,13岁的王阳明一看见,马上把箭对准敌人射,两箭就把敌人射倒了。王阳明每天都静坐,不被外面任何东西干扰。有一天他静坐时听到了声音,赶快起来埋伏好,说今晚有敌军来偷袭,结果敌军果然来偷袭。要练好这个——这样就能「通于四极」。
不被外界的事物扰乱感官,不因感官的感触扰乱内心,「此之谓内德」。
如果被外界干扰,内里就没有得到东西。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以物乱感官太严重了。我们决定,凡是新来学习的,要没收手机、计算机。要想我们的孩子有所成就,一定不要以物乱感官,感官受到刺激会乱内心。
有一天早晨,两个孩子睡懒觉,一了解,是前一天晚上在计算机上看大片了,这就是「以物乱官」。乱了以后,会打扰第二天的学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
老前辈练功夫,都能做到不受感官干扰,才能练出东西。今天要考试,明天要约会,后天要请吃饭,大后天要过节,这些事都会干扰感官和内心。
我以前跟一个师父练功夫,特别奇怪的是,我们正在看香港回归实况时,师父失踪了——离开了电视室。第二天见到师父,原来他回去练功了。他不因为香港回归而耽误每天的练功,这才有所得。
「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意气安定了之后,才能让自己的气正起来,才能让自己的行为正起来。
意是我们的认识活动,只有它定了,才能让我们的气不受更多的扰乱。不能经常熬夜,半夜12点的时候,正是阴阳之气转换时,这个时候气会流动。子时属阴,阴最重要的特点是静。静的时候,阴要找到特别顺的东西。如果这时候你没有静,而是在玩计算机、麻将、打牌,意气就断了,意气断了,气就不正了。
气者生出意,意充实进身体,我们才有能量、才有宽阔的心胸。以前有些专家认为把音乐、美术都学好就是充实自己,其实不然,因为把音乐、美术学好,学的只是知识或者培育美感。我们最需要的是气这种能量来充实自身,来养自身。
人是因为气弱、气断才死去。我们需要把气练得更长久。
「行者正之义也。」按照郭沫若的说法应该是「正者行之义也」,心里面正了,以后才能走根本的路——本立而道生的大道。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与能服也?弃近而求远,何以费力也?故曰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君亲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管子·白心》)
练太极拳,一定要练太极功、修太极道。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如何让这个道更亲近一些?我们现代人往往舍近求远,每天被物质的东西所干扰。如果你爱自己的身体,要先知道「吾情」,这个「情」指的是人的性情。
「君亲六合」,作为君子之人要亲近他,察觉他。「六合」是上下前后左右,身体周边的虚空叫六合。太极拳周身是目,因此「周视六合」也对。以此为法则,能更好地导引我们的性情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才能真正养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导引性情要按照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的方法来导引,让我们的性情涵养更符合道的规律和法则。
太极拳架套路要充实进而内功心法,在打拳的过程中,还要知道它的道理、规律和法则。气——能量充斥全身,性情才能自我优化。香港唐君毅的弟子讲孔子,讲了二三十年讲出一本书叫《孔子性情学》。
孔子这种的真性情,行诸于内就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化——道之内化,道化的深浅可看出真性情如何。
真性情是涵养出来的,涵养甚么?涵养专一,涵养静定,涵养觉悟。?
(智勇文化学院举办的闭关营,目前,已经举办了25期了。讲了很多内容,正在陆续整理中。)
蓝晟?
今天下午讲一下《管子》,题目叫《管子》告诉我们的功夫修为。
我们讲《管子》和社会上一般性的讲解《管子》不一样,是围绕如何练好太极拳来展开论述的。对练太极拳意义不大的,我们少讲一点;对太极拳修炼有帮助的内容我们多讲一下。
从全世界来看,管子应是排名在前十名的政治家。管子是齐国的宰相,他的所作所为使国家很快国力强大起来,他治理国家的思想、修身的修为集结成《管子》一书流传于世。
《管子》现存76篇。我们今天只从《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白心》中选几个片段来讲述,这四篇被称为《管子四篇》。
从《管子》一书提炼出的这四篇,抓住了整个《管子》的机要——枢机和心要。
《管子四篇》影响特别深远,有学者认为《管子》最早提出了心学概念,也是最早提出元气论的人。
心学后被王阳明发扬光大,建立了心学体系;元气论逐渐影响后世的修道学说、中医和、儒学。
中医、儒学、道家、治理国家的学问,都特别凸显元气,形成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关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从哪里来,古代的中国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水,崇尚水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一个是气。
气的思想逐渐变得广泛、深入。因为水是看得见的,表达出来有所局限,很多东西讲不清楚。元气则能把很多事情说明白。
《管子》元气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管子不仅仅是在学术思想上有贡献,在做事业上也有很多功劳——事功很大。
在学《论语》之前,我们先让大家学一学《管子四篇》。因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管子四篇》正是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是它最重要的思想刻度。
《论语》是洒扫应对的一门学问。有了修身的功夫再读《论语》,洒扫应对的基础就不一样了——洒扫应对不离开修身。
《管子四篇》有很多版本。我们选了七段,用的是通行本。我们读《管子》,虽然有些地方和流行版本不一样,我们应当注重记忆,舍其词汇中的不同。有的时候特别强调准确率并不合适。
韩美林发现《新华字典》中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物的批注是很不合适的。它解释「狼」是大自然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狼身上哪个地方可以治病,哪个地方可以吃;鹿,可以做药,全是围绕着人的欲望来解释的。
所以,我们要离名觉相,走内求为要、修身为本之路。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管子·内业》)
我们讲《管子》四篇以太极拳为基石。「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这句话告诉我们大自然中存在着「精气」。万事万物由于有了「精气」才能生长发育。「精气」可以流通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并不是意味着现在所说的某一个鬼,它指的是流行于天地之间的天地精神,天地精神就是充盈天地万物,这才是真正的天地精神。藏在我们人身体里面的则是「圣人」。
甚么是圣人?通达的,内在圆融的,自我有觉性的人是圣人。这种能量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候,人就会有圣人的智慧。因此这个东西特别重要,它是真正的精华。
我们练功夫,如果能领会它的真实要意的话,就应该把它藏在我们身体里面,藏在我们胸中,让我们生出圣人的智慧。
如何生出来?我们认为应该用真正具有中华文化精髓的太极拳来往身体里充实。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太极拳被西方文化侵袭,不是真正具有中华精神的太极拳。
我到香港之前,有一次跟中央党校的于晓非教授一起讲课。于晓非正在学练太极拳。他问我,为甚么现在的太极拳和中国武功没有以前那么厉害。我说是因为丢了中华文化,因此也丢了太极拳的精髓。他问怎么办?我说先恢复中华文化,然后才能恢复真正的太极拳。
现在很多人建议太极拳要越标准化,陈氏标准化、杨氏标准化、吴氏标准化、孙氏标准化。只要提出标准化就是西方思维的起心动念,只要说「手心朝下、左腕」,说后面三前面七,前面三后面七或前四后六,这些表述自觉不自觉已西化了。
1956年国家体委召集专家编创二十四式太极拳,请苏联舞蹈专家指导。苏联舞蹈专家指导下编的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在编创过程中,已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抽掉了。
真正的太极拳最核心的东西是甚么?神意气形。而管子正好讲神意气。如果太极拳离开了这些东西,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太极拳。练太极拳一定要练出能量和气,气一定要充足。各种事物有了这个气才有生机,它能生出万物。
道是生成万事万物的总的能量和总的规律、总的法则。人有智慧,先天授之,后天成之,身上一定有生出万事万物的总的能量。
「是故此气」中的气有甚么特点呢?
第一,有隐显之分;
第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显,有天地万物;
「杳乎如入于渊」意味着精微、幽静,看不清摸不着。
「淖乎如在于海」意味着要舒展开,展开的时候像大海一样广阔。
「卒乎如在于己」,卒乎是精髓荟萃的意思,它积聚起来存在身体里面,在生命的里面。
这四个把气的特点一下子还原了。孟子认为它「充斥天地」。要把这个东西充斥在自己心中,惟有修炼才能出来,然而它本身是天然存在的。
万物皆由于此而生。孩子成长就是不断增长元气的过程。一般孩子在13岁前会生六、七层元气,每生一次元气,孩子就会发烧一次,中医讲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变蒸」。怎么把握这个气?用力量把它握在身上是没用,抓不到——因为无形无相,只可以用心意能得到它。
「音」通「意」,意的下面是一个心,上面是一个音,我们可以用心里发出的音来引它。心里要生出意念,然后才能得到。因此太极拳主要用意,用意才能调动、导引气之产生、滋生。
在这个过程中,练太极拳者需要安静地守着意识、形体、招式、招法,守住内在的性德才能得到它。
德,以前是得到的得,双人加器皿的十字,人要行走,有一个十字路口让你选择,人体的器皿要装心,德出而志出。用心的力量,智慧就会产生。
「万物毕得」,「毕」是代表合适的意思,万事万物恰到好处。我们练太极拳,把握心才能得到意。
心为令,用心来发出引令;意为帅,统帅着气的走向,气催动着身法、动作姿势的开合动静等——如何获得总的能量,这个过程在这一段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管子·内业》)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道充斥我们的形体,如果我们的形体没有道装载在身体里,形体就充斥不起来。
太极拳讲究拳功道一体。必须太极功、太极拳、太极道同时锤炼,才能把我们的形体充斥起来。
道为统帅,道含着功和拳,练拳练功就是为了修道,但是我们一般人固守不了这个道,就会丢失它。
丢了以后就不回来了,就会迷失我们自己。「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舍意味着我们有时候会消耗自己的生命,祸害自己的形态。道来了都没地方放。
道有甚么特点?「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它在心里,如果你去找形状是找不到它。连绵不断,和你的生命活动共同成长,人生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只是往往我们不知道。只要活着,道就每一刻都存在。
「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没有声音,但是自然成为了知识,自然在生命活动里面排序。我们练太极拳就是通过太极拳这个功夫来修道的。
修甚么道?修看不见的道,看不见形状,听不见声音,却不断滋生,让你生命获得更好的优化的过程。
这一段特别重要,我们说修道修甚么?就是修前面所阐述的内容。真能把它修出来,悟出来,察觉它,你就是得道高人。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管子·内业》)
这里面「一物」、「一事」、「执一」都一样,指的是精神专一、意念专一。
如果我们持久地做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会达到神妙的境界。
如果在做事情的时候,能把握事中的变化,这就是智慧。
从功夫角度是混化,太极拳讲的是阴阳之机,动静之机。练太极拳的时候能把握它的变化之机谓之神,能把握整个事物的变化是有智慧。整个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有化和气,不管事物中如何千变万化,气是不变的。如何千变万化是靠智慧,这叫「化不易气」。不管在哪里,我们练太极拳一定要有思想,因为气是不变的。有的人说练太极拳一定要在公园练,有的人说练太极拳必须接着地气练,有的人说必须对着花草树木练……按照「化不易气」的思想来说,任何地方都可以练太极拳,因为不管地点发生甚么变化,气是不变的,志是不变的。
练太极拳,要想着气充斥于天地,往来都是精神。在哪里都有气的升腾。坐火车、飞机都可以练太极拳。
三十年前,我看了一部叫《姿三四郎》的电视连续剧,印象特别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看日本人拍的连续剧。姿三四郎的原形是嘉纳治五郎,嘉纳治五郎是柔道创始人,柔道之前叫柔术。柔术实际上是日本人的摔跤。姿三四郎拉着人力车,想着柔术跟人力车有甚么关系。后来,他拜一个和尚为师,师父问他「汝今能持否」,他就一回回问自己「能持否」。他得道的机缘就是「汝今能持否」。这个「汝今能持否」在于能不能把握这个一,能把握这个一才有真正无穷的力量。
「执一不失,能君万物」,能抓住一而且不丢失它,就能驾驭万事万物。在驾驭万事万物的时候要「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我们工作,要能驾驭工作,不被工作所奴役、所占有。
「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说,如果做一件事情持续做十几年会成为专家,持续而且努力精进做三十年就能成为大家——关键在于执一不丢。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在北京时,他总根据能否攒钱来选择自己做的事情;过一段时间,他说现在流行卖坟,把坟先存着,过三年把坟卖了能挣一万块钱;过一段时间,他又搞按摩、理发店、买安利和松花粉……他激情澎湃做各种工作二十多年却没成功。他练功夫比我早,二十多年下来,什么高功夫也没有练出来。他东看看西看看,最后丢了自己。
所以说,执一才是最重要的。学一科扔一科,我们同时学七八科,始终在初级中级阶段,最后学了十多年还是没有长进。练功夫也是。
原来我自己学,我买了《武林》杂志,上面有莫家拳,我学了三招。第二期有醉拳,我又学醉拳——功夫一直出不来。后来我归一了,跟一个老师五年十年、二十年地学。我们学太极拳也是,不要贪多,多了会被拳所奴役。
「 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段话很重要。用在孩子经典诵读上,让孩子一直坚持背经,只管背,暂时不要解经。
执一有了以后,可以开悟。
没有执一,学很多东西反而开悟不了。
我们的松腰太极拳只有二十二式,每一式都可以重复练。现在社会上练的太极拳,有二十二式、二十四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练完这个练那个,练了三十年也练不出东西。
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管子·内业》)
「抟气如神」。太极拳揉球的每一式,都在练抟气,把虚空之气、内在之气抟在一起,然后达到神妙莫测的地步。如果没有抟气,气长不了。因为气兼容于万物,生养于万物。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也是这个意思,把万物和我合在一起。要想把能量抟聚在一起,需要大量地揉球。
每一个动作先抟练,然后才能「一」。
怎样做到?要「执一」。
你能不能不求别人,也不求外界的东西,而让自己抵达?怎么办?思之。「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这句话特别重要,可用它来解释太极拳的创立,比方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观蛇雀的搏斗。张三丰看了蛇雀搏斗,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有一个神人教他一套拳。第二天他用这套拳斩杀了百余干扰他的人,然后创了太极拳。《管子》中说这是「精气之极」,是最精华的气达到极点的表现。据统计,人创造发明最好的时期是25~35岁,因为这个时候人的精气特别足。到了35~40岁,创造发明越来越少,因为体内的能量不足,也就是先天的气不足了。所以,最重要是实现「精气之极」。
怎样实现?抟气,抟了气放在身上。
「一意抟心」是指意念不要杂。练太极拳没有一个杂念叫「执一」,「抟气」和「执一」要同时实现。
怎样实现?四体要正,首先要做到身体正。为甚么让你们端身正坐,就是为了让大家能量充足。四体正的目的是使血气安定、均匀地匀布在身体里,没有任何的堵塞。
不要以为光练太极拳,把气抟在一起就是厉害。我以前学过南拳,南拳对练是第一招,左开步,对着这人的胸打一巴掌,然后这个人又打自己一掌。
我现在这么一抖,气就能凝聚——我们还要让气散布在身体里。不知道它在哪里,但可以感觉到精力旺盛。
有的人经常把气聚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大的气团游走,这对身体不好。我当年跟师傅学开车。我学开车的大师兄每天练气功,还会表演,看着这个球聚得这么大,而且明显可看到球在身体移动。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可以让气积聚起来,而不是匀布在身体里。还有大家看到硬气功表演,如砍头、砍背、砸砖等等,实际上,这些普通人经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做到,只要聚积能量,把它全聚到一处。
有一个特种部队的战士,他每天用头拍砖,退役后跑到我这里学拳。
他说总感觉气在身体,特别是在头部里着、闷着,我说因为气经常积聚在头,每天头部捱打,气必须往头部运行以迎接砖头的机打。解决办法:多练八卦走转。结果,几个月气就匀布周身,头部气裹、气闷的现象就解决了。
怎么办?让气血在身体里融合,心专一到极点。还要做到耳目不受到外界的干扰。
康熙教乾隆打枪时,乾隆特别安定,当年他刚刚6岁,就能做到枪走火而人不受惊。我们读书也是这样。读书的过程中也要安定、不受外界干扰。我练八卦走转时,任何人过来跟我打招呼,我微微点头示意,继续走,不停下来,不受干扰。
「虽远若近」是说那个事物虽然在很远的地方发生,我们感觉就好像在身边发生的一样。
我教孩子站庄时,就出现过这种神奇的现象。1994年,我教一个11岁的小女孩站庄。她后来说,感觉整个都跟外面连上了,就连外面空气的变化她都知道。特别神奇的是,她一安静,满脑子都是油画。她问我为甚么会这样,我说安静以后,原来记忆里最深的东西就在头里面凸显。我问她昨晚干甚么了?她说在舅舅家看了一晚上的油画。
第二天站庄时,她满脑子都是卡通。她告诉我,前一天晚上看电视上的卡通片了。人在特别安静的时候,就会浮现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考试也是一样。不要着急做卷子,先端身正坐,拿到试卷后看一遍试卷,然后想怎么回答,答案一下子出来了。
有一次,我在黑龙江的一个地方教拳,那里的老师素质差,考试出书本上的例题。一个小孩发现是例题时,一闭眼,书上的答案就自动出来,他就照着脑袋里的记忆抄。
我们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灵明之心丢掉了,听课的时候走神了,被干扰了。
如果总被干扰,灵明的东西就没有了,未来学习会很辛苦。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大一道,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上》)
这一段继续深入讲道。道是无形的,怎样感觉到它?能「化育万物谓之德」一个是无形的提供了能量,但又要运化万事万物。
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中特别讲究的一些东西,譬如说「君臣父子,人间之事为之义」,意思是上下级、父子俩之间互相交往交流,都一个道理——义,乃恰到好处的去做应该做的份内事。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或亲近只是因为血缘关系的亲疏也是一个礼、道理。
「简物小大一道」,简单的简,物代表繁杂,小大,不管是「小」还是「大」,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实际上都是「一」,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一体,没有区别。
比如练八卦走转,先从简单的开始,后来有十五种心法、十五个步骤,十五种和十五个步骤是繁。简单是不是八卦走转?是。后面的很多心法是不是八卦走转?还是八卦走转,他们是一个东西。
练太极拳,我们的动作不管是开展还是紧凑,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我们把握这个道,把握「一」就好了。
在这个道理中,世界上有惩有罚,都是为了让你掌握一。有时候罚也是奖励,通过这个方法让你记住。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告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管子·心术下》)
「形不正者德不来」,这个德是道德的德。身体不端正,气就会偏,气会偏就不会养你身体。
练拳练功夫第一件事是调形,因此每一次练拳之前,都会站无极庄,百会上领,下颌回收,两手自然下垂,都是为了调形。但调形不是目的,调形的目的是让气在身体里生发。
「中不精者心不治」,「精」有版本上是「经」,据郭沫若考证是「静」,内在安静,心就能舒妲。
「正形饰德」,要正形修自己的德行,通过形体、调息来修。调息怎么修德呢?心里面不要有杂念,万物会恰到好处地和合共生、「翼然自来」。比方我们想蓝天想体内,想蓝天和体内,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连绵不断,丰盛充沛地进到我们身体里面。
「神莫知其极」。形体调整的好,功夫越来越精进,愉悦感、充实感就会越多,道理也会明白了,了了在心。
为甚么导引练无极庄时说「蓝天白云,特别快地进入身体里」。说的特别快,念头也要跟上,否则,人家天地之气还得等一等——怎么过去?词没了、意念也没动,天地之气就不来了。天地之气,是旋转着来的,像云彩、旋风一样来也不一定对。因为它是连绵不断,密集如海,又旋转又翻滚,又起伏又倒腾地进来,特别丰盛饱满地进来。这个特别神奇,可以察知天下所有的事情。
「通于四极」,四面八方很多事情都能了解。据说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也是四十不惑。孔子四十岁之后,很多功夫都修出来了。
四十之后,孔子无所不知。有人说洞里跑出一只羊,问孔子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不对,应该是洞里跑出了狼。孔子一想就知道。你们也要好好修,修到一定时候就可以察知万事万物。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从小文武双修。他五岁前不会说话。每天听爷爷读经,五岁一开口说话,满嘴都是经典(所以家长们不用特别着急,只要把氛围给小孩,小孩自然就学会)。7岁的时候,格物致知,格了七天没有格明白。后来王阳明发现「格」是格自己的杂念来修自己的自身,是格身体里的物欲、妄念、杂念。王阳明13岁时跑到内蒙古练武术、射箭、骑马,绘制了蒙古的地图。在长城时来了两个蒙古敌人,13岁的王阳明一看见,马上把箭对准敌人射,两箭就把敌人射倒了。王阳明每天都静坐,不被外面任何东西干扰。有一天他静坐时听到了声音,赶快起来埋伏好,说今晚有敌军来偷袭,结果敌军果然来偷袭。要练好这个——这样就能「通于四极」。
不被外界的事物扰乱感官,不因感官的感触扰乱内心,「此之谓内德」。
如果被外界干扰,内里就没有得到东西。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以物乱感官太严重了。我们决定,凡是新来学习的,要没收手机、计算机。要想我们的孩子有所成就,一定不要以物乱感官,感官受到刺激会乱内心。
有一天早晨,两个孩子睡懒觉,一了解,是前一天晚上在计算机上看大片了,这就是「以物乱官」。乱了以后,会打扰第二天的学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
老前辈练功夫,都能做到不受感官干扰,才能练出东西。今天要考试,明天要约会,后天要请吃饭,大后天要过节,这些事都会干扰感官和内心。
我以前跟一个师父练功夫,特别奇怪的是,我们正在看香港回归实况时,师父失踪了——离开了电视室。第二天见到师父,原来他回去练功了。他不因为香港回归而耽误每天的练功,这才有所得。
「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意气安定了之后,才能让自己的气正起来,才能让自己的行为正起来。
意是我们的认识活动,只有它定了,才能让我们的气不受更多的扰乱。不能经常熬夜,半夜12点的时候,正是阴阳之气转换时,这个时候气会流动。子时属阴,阴最重要的特点是静。静的时候,阴要找到特别顺的东西。如果这时候你没有静,而是在玩计算机、麻将、打牌,意气就断了,意气断了,气就不正了。
气者生出意,意充实进身体,我们才有能量、才有宽阔的心胸。以前有些专家认为把音乐、美术都学好就是充实自己,其实不然,因为把音乐、美术学好,学的只是知识或者培育美感。我们最需要的是气这种能量来充实自身,来养自身。
人是因为气弱、气断才死去。我们需要把气练得更长久。
「行者正之义也。」按照郭沫若的说法应该是「正者行之义也」,心里面正了,以后才能走根本的路——本立而道生的大道。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故曰何道之近,而莫之与能服也?弃近而求远,何以费力也?故曰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君亲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管子·白心》)
练太极拳,一定要练太极功、修太极道。
「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如何让这个道更亲近一些?我们现代人往往舍近求远,每天被物质的东西所干扰。如果你爱自己的身体,要先知道「吾情」,这个「情」指的是人的性情。
「君亲六合」,作为君子之人要亲近他,察觉他。「六合」是上下前后左右,身体周边的虚空叫六合。太极拳周身是目,因此「周视六合」也对。以此为法则,能更好地导引我们的性情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才能真正养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导引性情要按照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的方法来导引,让我们的性情涵养更符合道的规律和法则。
太极拳架套路要充实进而内功心法,在打拳的过程中,还要知道它的道理、规律和法则。气——能量充斥全身,性情才能自我优化。香港唐君毅的弟子讲孔子,讲了二三十年讲出一本书叫《孔子性情学》。
孔子这种的真性情,行诸于内就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化——道之内化,道化的深浅可看出真性情如何。
真性情是涵养出来的,涵养甚么?涵养专一,涵养静定,涵养觉悟。?
(智勇文化学院举办的闭关营,目前,已经举办了25期了。讲了很多内容,正在陆续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