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你的浏览版本过低,建议使用IE8以上或其他浏览器,将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
-
查看详情>>
【例】妻子说:“你什么事都优柔寡断!”
丈夫说:“你会让我有自己的意见吗?”
妻子说:“我当然想你有自己的意见!”
丈夫说:“那天我们去吃饭,我说要吃咖喱牛腩面,你却说不要吃,我再也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
妻子说:“你吃了咖喱会脚痒,我提醒你而已!”
丈夫说:“我连自己要吃什么都不能决定,还可以做什么?”
最后两人不欢而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冲突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境,或者不是因为咖喱牛腩面,而是因为孩子教育问题,或者其他更细小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深陷冲突当中却不知道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也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冲突。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
这段对话虽然简单,但包含的信息非常的丰富。至少可以理出很多问题:
1、妻子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她有理由这么认为。丈夫恐怕也不会认为自己有错,因为是妻子的原因让自己变成了所谓的“优柔寡断”;
2、妻子认为自己的意图是为了丈夫好,但是丈夫恐怕会认为妻子只是想控制他而让他没有自主权
3、由以上而来的,双方产生冲突,都会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的错。
4、妻子会觉得自己受了伤害,委屈。而丈夫可能会觉得很愤怒。为什么会这样?
5、妻子可能自己在对方心中应该是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例如我是为你好,所以我是一个好妻子),但是却从丈夫那里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丈夫也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没主意的人,没想到妻子却认为是。Why?
简短的几句对话,里面也包含了如此复杂的内容,那冲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会发现在任何沟通冲突中,都会有如下几个层次的结构:
1、有关事实的冲突:这里面包含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不一样。在本例中是咖喱牛腩面。妻子认为吃这个不好,因为你会脚痒。丈夫不一定这么认为。而且本能的丈夫将妻子的这种行为认定为干涉他,让他没有自主权。这个时候丈夫任务妻子的意图是不良的(我们经常在争吵的时候听到: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已经在假定对方意图了)。是在企图控制他。而妻子不这么认为,这就会导致双方都会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是为你好,所以我是对的。我不认为你这是对我好,所以你是错的。
2、情绪冲突: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冲突中是无法避免情绪问题的,大部分的时候,情绪问题是冲突的核心因子。双方都可能产生类似失望、委屈,被伤害,愤怒等等情绪。传统观点认为应当控制情绪,但是这个很难,例如争吵中情绪一旦凸现出来,解释已经用处不大。所以,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己方的情绪不被对方关注,那很可能会导致冲突的加剧。
3、自我认知的冲突,本质上这是一种自我对话。我们常常会在内心对自己讲:天哪,没想到他会认为我是这样的人,我怎么可能这样的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从对方感受到的他人认知产生矛盾,一旦这种矛盾产生。内心就会失衡,冲突就会加剧。
所以,在任何冲突当中,都会包含这三层结构:对事实的理解不一致,我认为你的意图不良,我不认为我是这种人。三个层次的问题都会导致冲突的产生,要想解决冲突,就必须依次解决三个层次的为。传统的沟通技巧关注与沟通的技巧,提问、倾听、表达。但是一旦陷入冲突,仅仅依托于技巧的沟通技巧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如同吵架的时候解释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一样。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换个思路,重新出发。
-
查看详情>>
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囗哺之。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哺之膳。”
孔子是万代师表,周游列国,宣扬礼教,造就了多大的名声。可是就有人不吃他那一套。
有史以来的主流文化造就了我们今天看问题的立场。实际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仅仅有流传于史书的正统文化,还有一种非主流的文化也一直相生相成,上古时黄帝是主流,嗤尤是非主流;汉唐时,华夏族是主流,匈奴(突厥)族是非主流......一直延续到今天。汉语言很丰富,同样是玩弄女人,皇帝叫“游龙戏凤”;士大夫角“寻花问柳”;而平头百姓就只能叫做“偷鸡摸狗”了。掌握了政权的人总是肆意的用他们的价值观去衡量非主流的东西。
其实正统的史学也接受非主流的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或者交融会使主流文化保持生命力并且向前发展。但是即使主流的接受了非主流的一些内容,也并不代表非主流就变成了主流,除非他们掌握了政权。例如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清朝。他们都接受了汉文化的很多有益的东西。但是还是对汉人有歧视。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自己的立场,对于非他们一类的必然是排斥的。中国有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很多人现代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举个例子:俄罗斯每年会在红场举行阅兵仪式,一些二战时期苏联的老兵会被邀请参加。国家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他们所代表的主流已经被淹没了。还有个例子,美国南北战争的南军司令战败后,立马当选为参议员,所有的南方士兵没有受到迫害。因为根据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属于内部矛盾,只是主流和非主流的螺旋上升而已。但是中国不是这样:杜聿明,赫赫有名的抗日战将。解放后被关押在专门关押日本战犯的抚顺战犯管理所(还有溥仪等汉奸)。同他们一起关押在那里的还有很多当初在抗日战场上浴血拼杀的骁将,可以列出很多名字:黄维、王耀武、宋希濂......我不明白是中国没有监狱吗?让那些日本战犯看到昔日在战场上令自己闻风丧胆的将军,现在和自己一个下场,不知道日本战犯作何感想。张灵甫:整编74师中将师长,解放战争时期死在山东的孟良崮。在小说《红日》里被描述成阴险、凶残的样子,但是就是这位阴险小人,在抗日战场上打得日本鬼子闻风丧胆。万家岭一战全歼日军106师团。是他最后打下来的。是中国抗日战场上标志性的胜利之一。他的一条腿就是在那里打瘸的。重庆的解放碑,原来是抗日胜利纪念碑,解放后被改成解放碑,仅仅因为他是国民党建的 .......
他们不是罪人,他们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功臣。仅仅是因为内战,他们被打入地狱,在今天的教科书上,他们中的有些人还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党争抹煞了一切历史的功绩。意识形态的差别足以把昨天的英雄打入地狱。我们今天应该记住昨天的教训,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团结一致的站在世界的东方。
-
查看详情>>
夫妻之间,家庭之间,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按照哈佛的双50%理论,我们眼见问题至少有50%以上是因为沟通产生的。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良好的沟通必不可好。个人以为,沟通并不在于双方能否有效的倾听,表达。而在于更深层次的问题,情绪问题。简单举例,谁都知道吵架的时候解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个时候双方关注点已经不是对方说的什么,而是关注对方的情绪,并有情绪生发出:你怎么能这样?我收到伤害了!等等一系列的感受。如果不能抚平情绪,谈事情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对于一个已婚的女人而言,究竟怎样的痛苦可以称之为痛苦?年轻的女子大抵以为,小三来砸门,婆婆来吵闹,已经是最最不堪忍受。可是若你去问任何一个主妇,她们都会摇头。痛苦莫过于,你身边的男人,从来不觉得你有什么好值得去痛苦。他们眼里,日子安稳,薪水全交,从来未做过对不起家庭的事,如此便已恨不得给自己颁奖了,问心无愧到回家倒头就睡再无其他想法。可若是睡到半路,心思满满的女人拉他起来谈谈,聊聊,永远只会换来一句:好累,明天再说。
对于男人而言,除开军国再无大事。女人的事,永远都是小事。他们永远不会懂这样的小事,就像一只一只的白蚁,吞噬的尽是青春与快乐。
......
《阳光姐妹淘》那部电影里,女主角送完老公和女儿上学,呆呆地在家里看影碟,做家务。突然间流泪。
节选自豆瓣《看不见的眼泪》--作者艾明雅
看到上文,或者各位能够体会,对于女人而言,他认为痛苦的事情对方根本不屑一顾。很简单的例子,却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我有个朋友说,生了孩子以后,孤独翻江倒海。夜里三点,孩子哭得都要断气,老公鼾声如雷。她心如刀绞。觉得自己像个女战士,觉得孩子才是亲的,只想把老公丢下楼去。你说这是男人狠心吗,不,是他们永远觉得,那都是小事,连吵架都犯不着。
节选自豆瓣《看不见的眼泪》--作者艾明雅
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人,都是具备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都有着长久以来形成的价值观以及特定身份所赋予的个体认知,这种认知决定了对具体事物或者事件的认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就不存在对同一件事情认知完全一样的人。(如果这样,世界太和谐了)所以,同一个问题摆在两个人面前,冲突的发生就是可以想见的了。诚然,没有办法去改变价值观,不过如果要解决冲突,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为了解决冲突,可以具备适度的弹性。
设想一下:你和你的灵动就某个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多半都是你会退让,而按照领导的指示去办。虽然你原本是不认同的,但是这个时候你的弹性发挥了作用。
所以,在沟通产生障碍的时候,可能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挥弹性,找出彼此的认知差距。这是解决冲突的第一步。夫妻如此,生活、工作莫不如是。
-
查看详情>>
通常情况下,我们知道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方法的来源是什么,背后有哪些理论或者研究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何时去运用这些方法。
番茄炒蛋为什么不能放水?不知道,因为老妈这么教的!早会为什么要开15分钟,不知道公司就是这么规定的!老板,为什么要这样做?叫你做就去做好了,肯定没错!这么啰嗦干什么!
这样做只会造成两种结果:
第一种学的都是死的知识,不会活学活用。OK ,我知道了番茄炒蛋不能放水,那下次换了一个别的菜呢?我只好再去问老妈一次。糖醋排骨啊,也不要放水。再下次做一个松鼠鱼,再去问。世事纷繁复杂,本质一样的问题,看起来可能各不相同,每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虽圣人亦不能也。
当然比这种情况更坏的是胡乱地举一反三:好,番茄炒蛋不能放水、糖醋排骨不能放水。那好吧,我炒茄子也不放水,结果出来黑乎乎的一团。看似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实际比没有举一反三更糟糕。
Know What解决知识性的问题,知识并不当然能够转化为技能。Know How解决流程和方法的问题,只针对具体的某个问题或者情境,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如果类似的问题换个包装,很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做。
当然Know What 和know How很重要,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探针Know Why的难题。世事难以穷尽,只有清楚了解事物的来源和理由,寻找隐藏在表象下的规律,对规律设计方法,然后灵活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
查看详情>>
管理基本上可以定义为决策的过程.任何一个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都是不断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然后作出决策.
只要可能,管理觉得应当尽量程序化,也就是说,管理者的决策能够有先例可遵循.而不需要特意的去识别问题.例如在餐厅,饮料洒到了客户的衣服上,餐厅已经有一套对该问题处理的标准化程序.而不用经理去重新识别问题,权衡决策的标准以及去开发多种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出最终的解决方案.程序化的决策能够大大的节省组织在管理过程中的投入.
另一方面,在组织最高层次上运用程序化的决策并不具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因为最高层面临的问题大多是非重复性的.即便如此,对最高层管理者来说仍然有强烈的经济动机,为决策建立标准的操作程序,规则和政策以知道其他管理者的决策.因为程序化的问题能大大节省企业的投入,所以:只要可能,管理觉得应当尽量程序化.
程序化决策对管理者斟酌决定的要求最小,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斟酌觉得的代价往往是高昂的。要求管理者制定的非程序化决策越多,对他们判断能力的要求就越高.由于健全的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具备,所以对那些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往往要付出更高的报酬.或者通过培训提高组织现有人员的能力.这也提高了组织的成本.
回到我们的命题.通过培训提高组织现有成员的能力一般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包括各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及新出现的模式例如行动学些),为了适应组织程序化决策的需要,要求所有的培训除了理论之外,更需要提供工具性的东西,也就是能够提供程序化解决问题的程序.例如阿拉莫公司开发的领导者之剑课程,就通过4大模块提供整体的问题解决和决策的程序,只要按照这个程序去进行,那么最后就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结果,这个程序的模型在某种意义上本质上就是一种工具.所以管理工具化的本质是企业程序化决策的需求所要求的本质动机.
购买讲师联系方式查询服务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用户登录